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魏文靖墨迹卷为吴平斋甲子 清 · 何绍基
 出处: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六
魏文靖手墨尺牍,卷前佚脱。因首有「文向」二字,遂题为《文向帖》,亦阁帖例也。前段为李全陇西之称,当时讳忌可想。彭义斌以忠义死,时青反覆,盖无足道。所制置」者,徐希稷也。为所制,至以「恩府」称,「恩堂」称其妻杨氏,首足倒置,即此札中所「以儿子畜之」也。后段为济王竑事。史弥远当国,济王以无罪被废,逼缢。诸贤请从优恤,理宗弥远所惑,不用其言,悉行摈黜。至端平德祐间,赠谥有加,其端实由真、魏诸贤发之。西山秘书郎礼部侍郎,谓吾徒急须引去,使庙堂知世有不为从官之人。张行甫上封事后,即请补外,遂出知赣州文靖此札亦「富公、温公辞副枢不拜,在先朝往往有之」。今了翁思辞工侍,举朝惊怪,当时奸相秉国,士气颓靡,非诸公孰为振之?即此半札,使袁和叔真景元张行甫洪舜俞诸贤䡮迹绰略具见,良可宝贵理宗即位宝庆改元,始有济王夺爵逼缢之事,真、魏之黜,在是年冬牟成甫跋乃谓此书之作在宁宗嘉定时,谬误可笑。成甫之祖存叟,为鹤山门人,即跋中所称「先祖光禄公」者,不应舛戾至此,伪跋无疑。松雪语意率略,推许牟兄,同一伪耳。吴平斋得此卷,不远数千里寄至湘中,属为题记。人事录录,久置案头,今一棹东游,小住金陵。时克复未久,城内外一片荒芜,拨闷记此。闻吴越兵燹之馀,平斋收辑金石书画甚勤,现在焦山修志,良觌匪遥,当获纵观畅论。复系小诗,以为之券。
当时所贵侍从臣,欲去未去犹龂龂。
讲学结习乃有此,后来公论魏胜真。
同时乃有张行甫,风节棱棱肖其祖。
乌乎此札良足珍,道味渊然见书矩。
焦山故人招我东,先以此楮随飞鸿。
越吴文献恣蒐坠,压倒当年岳倦翁
和儿咨夔夜坐韵 南宋 · 洪钺
五言律诗 押东韵
楼底雪千峰,楼头著寓翁。
方开萼绿,已亚枝红。
斟浅偏劳劝,眠迟不受烘。
锦城春在眼,何暇问蚕丛(同上书卷八《大人和云……时四川李制置荣州见辟辞之也某因用前韵》题引)
示儿 南宋 · 洪钺
 押词韵第一部
豫章实佳木,寻丈早异众。
匠石虽未顾,终解作梁栋。
社栎大蔽牛,不资世所用。
弃置成散材,岁久即空洞。
诚由天所产,亦在德者种。
吾儿豫章流,丱角不好弄。
经训虽未通,数过辄成诵。
只今十五六,举止颇持重。
仰赖师友功,缀缉成赋颂。
积丝未盈尺,粗喜入机综。
胡为不自量,将使应乡贡。
文场倍千数,作者岂倖中。
而子于其间,燕雀杂鸾凤。
铅刀未易割,庶可供一鬨。
造物果何如,往往形吉梦。
天其助我心,勿使汝放纵。
业贵精于勤,耐取晓窗冻。
文章实公器,妙语世人共。
岁朝哦此诗,洗盏揭春瓮。
吾家有阴德,行矣光炎宋宋洪咨夔平斋文集》卷七《示诸儿》序引)
诗三首 其三 宋 · 无名氏
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
仙都道士不知名,能用丹书镇幽鬼。
杨郎独宿方醒然,孤鸾独宿重泉底(《青琐高议》别集卷三《越娘记》 《青琐高议》:舜俞越娘,不复见,欲伐其墓。道士止之不伐,削木为符,丹书其上,长数尺,钉墓上,越娘遂不见。有情者多作诗嘲之云云。)
洪舜俞太一宫韵 宋末元初 · 吴泳
七言律诗 押真韵
祠事归来夜向晨,仰瞻天宇肃无尘。
瓶搊金井辘轳晓,钟撼茅山幡影春。
傍水且栽半树,扫檐莫使雪横陈。
柏台近日清无酒,赢得吟诗分外新。
寿范洁斋 其四 宋末元初 · 吴泳
七言律诗 押支韵
忆昨薰风会面时,犹龙老子亶冲夷。
忠文晚节三年过,上相生辰十日迟。
内景两篇时点检,中庸一卷晓行持。
朝来泮水鸮音好,目注西山拟寿时。
舜俞墨梅八轴皆取古人诗句请余赋之 南宋 · 沈继祖
天生万物俱森罗,诗人于梅诗独多。
不言成蹊,何敢当此不类歌。
由来画中有新诗,俞君造次以笔追。
浑然莫知诗画异,手与心犹不自知。
红杏花开惊羯鼓,虞美草认歌声舞。
笔能招此玉梅梦,花非解语如欲语。
我生身世两茫茫,独与此花交分长。
书窗有月半弄影,山驿无风远有香。
溪流落英送我别,谁念孤芳增皎洁。
此时我有万斛愁,吹断参差山石裂。
吴霜忽点双鬓华,故人各在天一涯。
南望一枝书断绝,临风不复三叹嗟。
天花何曾著禅定,百忧炼心澄古井。
世有铁心石肠人,举似我诗应首肯(同上书卷二八一二)
别忻都舜俞用烜韵(回回氏能诗) 元末明初 · 张以宁
五言律诗 押歌韵
日出嘉兴郭,杨花荡白波。
船头将酒别,客里奈春何。
西极骅骝远,南湖鸿雁多。
清朝诗道盛,期子被弦歌。
追赠胡梦昱谥议 南宋 · 王𡌴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一一、《象台始末》卷五
传曰:「国于天地,必有与立」。
立者犹人生之有命脉,关于兴废存亡不少也。
我朝以议论立国,焯焯在人耳目者,濮议也,新法也,和议也,伪学也。
今观诸贤之论建,始或拂郁,终必消融,暂当晦沈,久复昭晰。
间有不幸而蹈穷愁幽忧之境,英风谊概,之死靡悔,千载有景光也,是岂偶然之故哉?
上之所向,下之所趋也;
前之所植,后之所仰也。
夫以我朝富强不如秦隋,威武不如汉唐,而本领清正之气浑全,巍乎与帝王比隆,非议论之明效欤?
若使如公孙宏、孔光、张禹、胡广辈,何以导永命而夷厉阶也?
按特赠朝奉郎胡公状,公慷慨有大节,试中刑法,除大理评事
两遇登对,言获宝玺非福,国家之患在山东,时逆全未叛也。
宝庆甲申霅川变起仓卒,下于理寺,时相因穷治钩党,转相诬引。
少卿徐公瑄实莅其狱,与公意合。
会诏求直言,公遂极言其事,乞以周公于管蔡、太宗皇帝于秦邸为法,以齐威于公子纠、唐太宗于建成、元吉为戒。
又移书时相,谓公论未有久而不明,冤抑未有久而不伸言者。
李知孝劾公党逆,遂语连洪公咨夔
公谪象州,徐公亦谪道州,已而司谏梁成大亦疏,徙徐公象州,公钦州,皆死囚山矣。
先是,徐公举公引经决疑,近古遗直。
又言之时相,公所草封事,出于至诚,非沽激求名者,此成大所谓极力从臾合谋共议而为之者也。
端平甲午,上始亲政,殿中侍御史王公遂奏徐公及公保护诸贤,扶植谠议,仗节秉义,足以塞乱臣贼子之胆。
诏与褒赠,制词有曰:「方嘉贯日之忠,已堕偃月之计」。
又曰:「用旌折槛之直,且识投杼之过,尔虽死可不朽矣」。
公之心迹,至是暴白于天下后世。
呜呼,岂非天哉!
宝、绍间,讳人言事,言纲常为尤讳;
既责真公、魏公、洪公,同时得罪者凡十馀人,独公与徐得祸最烈。
及议论反正,缙绅之彦,草茅之士,稍复言人伦矣。
方公大琮谏垣,首请继绝,谓公一疏,贯穿百代之兴亡,读之令人流涕,先皇初不以为拂也。
何物蒋岘,论方公等四人无将不道,赖睿明洞照,议格。
夫是是非非,交乱于一时,未有不遄定于异日。
今当权销势歇之馀,而或者犹踵丑正恶直之辙,然则公之蒙疑负谤于是非未定之时,尚可怪焉。
惟其深挫而深厉,愈远而愈芳,国家一线命脉,赖以不亡,则其有功于世教也,其可没乎?
公丧四十年,上特赐公谥,下有司议且两年,𡌴待罪博士,反覆遗事,戚然有感于中也。
故因素为绘,推明我朝立国之本末,以厉万世之臣子,而诛夫贼灭良心附和时好者。
按谥法,刑政罚奸曰宪,刚德决断曰肃,易公名。
谨议。
仙都山题名咸淳元年五月 南宋 · 林子方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一二、《括苍金石志补遗》卷三
竹村林子方、月崖曹复初、平山王舜俞,偕弟柳塘德载,同仰独峰。
暮归命舟,游泳于此。
时咸淳乙丑夏五既望
再用前韵集句 其十 宋末元初 · 赵必𤩪
七言绝句 押支韵
忽忆故人天外去乐天,感君赠我琼瑶枝诚斋
世间好句无人共东坡,郎罢吟诗囝和诗平斋
姚桂轩八十求诗 清 · 郭嵩焘
七言律诗 押先韵
相识茫茫三十年,数回相见各华颠。
多君八十身逾健,顾我衰颓老可怜。
黄竹戛风秋满壑,青山隐几雾漫天。
文忠幕府传书在,白发依然手一编。
南宋 · 虞刚简
 押歌韵
天上人间元一气,如何顷刻烂樵柯宋洪咨夔平斋文集》卷四)
宇文右司起居舍人 南宋 · 度正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八六六、《性善堂稿》卷八
荣膺亲擢,光奉制书,越从凤沼之游,进列螭坳之近。
眷优纶綍,欢动缙绅。
洪惟圣朝,若稽古训,克谨正君之大义,式严载笔之攸司。
依日月以对清光,盖将养万几之虑;
推古今而赞鸿业,所以澄百度之源。
羽仪金闺,后先玉步。
凡春秋之会要,凛冰雪之甚严。
矧尧吁舜俞,靡一事之不谨;
而商盘周诰,垂百世以无穷。
允惟四海之英儒,仰副一人之妙选。
恭惟某官性资温雅,襟度清平,卓乎忠义之世传,附以诗书之幼学。
在朝而从大夫后,已多贰化之功;
束带而与宾客言,遄至折冲之效。
播于清议,简在上心。
大书特书,游夏之词莫措;
一命再命,皋夔之业可期。
坐符三月之迁,行庆千龄之会。
人所望者,公其懋焉。
某留滞西陲,翱翔东望,有怀贺厦,莫尾宾筵。
弱水之三千,徒嗟短翼;
抟扶摇之九万,仰羡脩程。
挽叠山先生(按:本诗亦见于明黄溥编《叠山集》卷一附,然洪咨夔先于谢枋得五十馀年卒,疑有误。) 南宋末 · 洪光基
七言律诗 押阳韵
千古精忠日月光,恨无麟笔写堂堂。
迁家耻作梁江总,辟谷谁知韩子房。
后死十年应有待,轻生万里故非狂。
有儿可拾江边骨,须信人亡道不亡宋谢枋得叠山集》卷五)
崔清献公 宋末元初 · 牟巘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二九、《陵阳先生集》卷一五
嘉定中清献崔公以次对帅蜀,其后遂制置西事。
宾客从者,忠文洪公实颛笺翰。
崔公清规重德,洪公雄文直道,参会一时,人纪之,以为殆过石湖、放翁也。
崔公出蜀,归卧五年,杜门谢病;
而洪公以考功郎巴陵事得罪,摈天目山下。
端平改纪,崔公遂相,白麻一出,天下倾想风采。
公力辞不拜,御笔手诏旁午于道,朝臣中使守门趣发,公汔不起,以至谢事。
是时亦起洪公为台谏、给舍、为两制,论駮不少贬,顾以病不大用。
宾主相为终始盖如此。
至是丙申,得观两帖于唐师善家,为之感叹。
崔帖后有中书省印,乃程沧洲家旧物。
而洪号「平斋」,又号「蒙斋」云
义斋 宋末元初 · 牟巘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三四、《陵阳先生集》卷一一
临安山水天下奇,异时英雄崛起之迹,历久而平。
钱氏子孙希白、穆父辈,皆去而为文词、取科目、司诰命。
至近代平斋洪君出,又以伦纪常著名节,流风馀论,今犹可考也。
方君天瑞生于是乡,妙龄秀发,雅慕前修,劬书嗜古,而喜为诗。
其居有山月吟窗,日啸咏其间。
家则堂尝为作诗,序其胸次已不俗,又以「义」名其书斋,而问于予。
予曰:「识瞀学落,然尝闻仁以义节,故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,否则爱无差等,墨氏也。
气可配道与义,故浩然塞乎天地,否则以义为外,告子也。
敬义立,故德不孤,否则敬以直内而不以义方外,释氏也。
若是者,皆不能以无义。
义者,固非一行一致之为,而子犹昭昭焉以义为揭者,何哉?
岂有半夜叩门,摄衣从之,而以在亡为解者乎?
亦有怀愤不直,咈人色上,而稠人广众辄谯责不顾者乎?
抑亦有排难解纷,辞千金而不受,因绝其人不与通者乎」?
天瑞曰:「是之所义,非吾之所谓义也。
况『井以辨义』,『义之与比』,『君子喻义』之类,曷尝不专言之,而元麟之取节,则《原道》『行而宜之』之语也。
曾子曰:『义者,宜此也』。
《中庸》曰:『义者,宜也』。
扬子云曰:『予得此义,谓之义也』。
韩子殆本此欤」?
予于是知天瑞真好义者矣。
夫天下事物,其不皆有当然之则。
子之居是斋也,盍试思之,自君臣父子兄弟,以至朋友乡党邻里,以至一语一言一举动,云为之际,凡行之而得其当,处之而得其平,由之而得其正,辨之而得其分者,皆所谓宜也,义也。
是义之名也。
固标绝于一辞之表;
而义之实,每裁制于众理之中。
虽以之为诗,可以兴,可以立,可以怨,可亦义之宜也。
发于情,止于理义,止亦宜之义也。
《传》曰:「《诗》《书》,义之府也」,孰谓吟窗之不谓义斋乎?
宴安抚洪尚书乐语 宋末元初 · 牟巘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三八、《陵阳先生集》卷二三
碧油幢之元帅,撰日建牙;
红渠幕之旧人,趋风将指。
缙绅共誇于佳话,俎豆肆秩于初筵。
愿希君子光,敬为先生寿。
某官端平之脉,正始之音。
我敬吕荥阳,以其德齿;
不比大范老,自有甲兵。
京兆已逼于云霄,尚书盍践于台斗!
畴庸分阃,挹爽游□。
惟物望益高,底事二龙閒洛杜;
精神正健,未容双犊老康庐
果渴想于仪刑,遂出膺于藩翰
东坡朅来扬颍,独冠河图阁老之班;
香山遍历苏杭,犹羡会稽州宅之胜。
若时补处,尽属我公。
君王赐鉴湖,唤起旧游之梦;
田父邀泥饮,誇谈新尹之贤。
况盛事双引于朱衣,而一时并持于翠节。
鼓角驩亮,山川静嘉。
镇趣堂前,尚传平斋翁之宝唾;
题名记里,自有盘洲相之芳猷。
信露银青,诏催泥紫。
便转洪钧开寿域,喜看黄色起天庭。
我某官虽合扶犁,漫来乘传。
仕至六百石,颇动归情;
向来一瓣香,幸逢知己。
望旌旗而至止,操几杖以从之。
蓬莱宫闻妙音,正宜参叩;
桃李场有佳实,曾未弃捐。
方将洗竹外之玉槃,乃肯系柳边之狨坐。
胡床宾从,不妨老子之少留;
绛帐师资,好为门生而一醉。
辄陈口号,上赞颜行。
雕戈红旆辔如丝,暂为君王镇左畿。
下鹄池边新有诏,卧龙山畔又催归。
共看阁老黄闼,却笑门生也绣衣。
起舞祝公千岁寿,蓬莱云气正霏霏。
安吉州乌程县南林报国寺端平元年八月 南宋 · 李心传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八八一
自佛法入中国,而海内山水之胜,率为浮屠氏有之。
逮隋唐而尤盛,今六百年矣。
浙俗好佛,故阿兰若之在浙者滋益多。
余为史官时,有介僧宗伟来见者,曰:「吾永嘉人开禧间寻师学道,至湖乌程之南林,爱其风土,结草庵居焉,时未祝发也。
南林一聚落耳,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,土润而物丰,民信而俗阜,行商坐贾之所萃,而官未尝讥征焉。
此宜为帝释梵王之宫,而未多有也。
吾尝血指书《报身佛所说经》一七卷,口不讫诵,乡人胥信,乃相与筑祈年之地。
敷文阁学士眉山杨公时领祠部,益捐金钱以为吾助。
由是佛法僧之所寓,经钟财之所舍,与其他所以为丛林之制者次第而举。
又度吾之徒积十有六人,俾传香火之奉。
顾独未有以名之也,乃请于礼部,得『报国』旧额而名焉」。
因求余文以措诸壁。
而余为儒者也,自计不当放浮屠氏之言,久未之许。
已而,余西归得请,治舰于湖,伟求不已。
余揽其书而叹曰:国家立郡县之学,以明人伦,此儒者所当务也。
而庠序之设,返弗若僧庐之盛,何哉?
为浮屠氏者心志专勤,愿力坚固,故以诛茅刈卉,衣之馀,而金碧翚飞,土木胜丽,成于年岁之顷,通都大邑或以百数而未已也。
若郡县之学一耳,而为牧者往往视为弃物,曾不訾省,惟园亭馆宇之为尚,甚弗获已,始捐其毫末以为支倾补坏之计。
其弗若一也。
浮屠氏之徒,其用财也一发不欺,以为欺则有报也,故人亦信之,而予之也易,甚或空囊钵之储而无所靳。
今之教者莫大于夫子之学矣,而养弟子之赀,或乃移之以供校官之杂费,至于郡县之间,则周亲故、资游谒、入私用者,无不有矣。
其弗若二也。
瞿昙之道,非可用以理天下国家者也,然其徒之教人,乃颛以识心见性为事。
而学校之所谓课试者,特不过为声病剽窃之文,以偿利禄温饱之愿而已。
盖皆浮屠氏之唾弃而不顾者,故□为士者亦耻居之。
其弗若三也。
今伟之营是刹也,一钱之施,弗敢私有,铢积寸累,汔于成就。
世俗之士当知所愧,而又奚议哉!
国师崔赵公言:「出家是大丈夫事,非将相之所能为」。
李文公问药山戒定慧之说,药山云:「欲保任此事,须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;
闺阁中物舍不得,便为渗漏」。
今之士大夫考其所为,渗漏多矣。
故名虽将相,而实不能为大丈夫,此浮屠氏所以下视而高胜之也。
余归伏田里,方将营葺乡校,与门人朋友讲习其理,以淑一乡之士。
盖尝感于钦俨之言,而犹惧其弗逮也,故因伟之请,悉书余所感者遗之,俾归刻之,传于四方,庶有儆也。
端平元年秋八月吉日记。
宋嘉熙元年岁次丁酉三月清明日,开山住持僧宗伟立石(《两浙金石志》卷一一。又见《南宋文录录》卷一二,《南浔石刻文考》,《宋代辑存》卷七七。)
题下原署:「奉议郎、□书省著作佐郎、兼四川制置副使司参议官李心传撰。
朝散大夫起居郎、兼侍讲李性传书。
朝奉郎、试中书舍人、兼权吏部侍郎、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洪咨夔题盖」。
送天目吴君实馆越(鼎,黟汪绶外甥) 其一 宋末元初 · 方回
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
天目山人客鉴湖,请言近世两鸿儒。
洪平斋集亲抄否,陆放翁诗背诵无。
绿芡紫莼乘月采,黄精白朮入云锄。
土毛未负将军腹,万卷撑肠定不枯。